湖南省重要的文化传承中心
衡阳的常宁版画有着50多年的历史,以教师、工人、农民为主要创作群体,作品多次获奖并出国展出,被誉为"版画之乡"。
流传于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肖家大屋一带,每年腊八后,村里会召集男女老少,用稻草精心扎成龙形,用以驱虫辟邪,春节初六兴灯一直舞到元宵节,正月十六再把龙身拿到稻田里烧掉。
流传于衡南民间城乡各地的一种代表性龙舞,始创于衡南县东乡的江口镇九龙村,传说江口有九龙,至今还盛传着各种龙的传说。
民间小戏剧种,流行于湘南各地,舞台语言以衡州方言为基础稍加提炼而成,主要声腔为"呐子牌子"和"川子调"。
始于明朝末年,至解放前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地方特色的剪纸风格,新中国成立后在形式与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。
即利用麻头、破布、鱼网和树皮抄造植物纤维纸,发端于东汉元兴元年,耒阳是蔡伦的故乡,在蔡伦亲授造纸术的基础上,对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进行完整系统的传承和发展。
位于湖南省衡山县的白果镇,岳北人热情豪放,性格开朗,喜爱文化艺术,闻名遐迩的"岳北山歌"就出自这里。
俗称进香,"圣"即南岳衡山之神——司天昭圣帝,传说中的火神祝融,当地百姓和香客称之南岳圣帝菩萨,每年走上"心愿之旅"、登上南岳祝融峰的"香"达数百万之众。
表演内容丰富,艺人通过操纵皮影人偶,配合说唱和音乐,演绎各种故事,其人偶制作精美,表演生动传神。
从农历腊月初八持续至正月十五,除夕夜的跨年敲钟是南岳大庙重要的祈福活动之一,此外还有祭祀祝融、投龙祈福许愿等仪式。文艺表演:包括南岳神戏、朝圣歌舞等,还有舞龙狮、踩高跷、扒旱船等民俗表演,以及威风锣鼓、扭秧歌等庞大阵容表演,而元宵舞龙争霸赛、火灯巡游等活动也精彩纷呈。
起源于三国时期,刘备派张飞驻守耒阳坛下,随军工匠将北方金属冶炼技术传入,为传统手工制作,工艺严谨复杂,各道工序环环相扣、一气呵成,对火候和技艺手法要求精准,其音质清脆纯净、洪亮悠远、音准好、经久耐用,有"一锤定音"的美誉。
湖南渔鼓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的"道情",当时是道士传道化募时叙述道家之事与情的方式,湖南渔鼓曲目丰富,有"唐三千,宋八百"之说,可分为大传、私访、小记三类,多取材于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、民间故事等。
油纸伞历史悠久,裕熹油纸伞作为我国工艺伞流派之一,它制作过程繁琐,需全手工完成,主要包括骨架和伞面制作。先选六年以上冬竹,经锯料、浸泡等处理后劈成竹条,制成伞骨并钻孔;伞面则用上好桃花纸,在生柿子漆里浸透后,一张张贴在伞骨上,随后绘上图案、涂上桐油,在室内吊起阴干, 80多道工序耗时6天左右。
衡州花鼓戏以小生、小旦、小丑"三小"行为主,尤以"丑行"为首。表演充满生活气息,演员常农忙时务农,闲暇时唱戏,与观众互动性强,具有较强的即兴表演成分。有165曲之多,包括《打铁》《南岳八大怪》《书房调叔》等,剧本通俗易懂,杂用土语乡音,生活气息浓郁,多反映劳动、爱情、家庭生活等,体现了湘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。
祁剧兼有高腔、昆腔、弹腔三种声腔。高腔演唱时,演员独唱,鼓师帮腔,声调高亢激昂,节奏自由;昆腔则较为婉转细腻,注重唱腔的韵味和旋律的优美;弹腔分为南路和北路,南路柔和婉转,北路高亢刚劲。其伴奏乐器有高音战鼓、帽形燥鼓、硬弓祁胡等,它剧目繁多,有《目连传》《精忠传》《观音戏》《西游记》《夫子戏》《杨门女将》《孟丽君》等,涵盖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、民间故事等。